雪花抹茶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翻雪:

伍孚是当庭行刺董卓失败遭侍卫现场格杀,荀攸等人则是密谋行刺未遂、计划泄露而被收捕入狱,两件事情性质不太一样。董卓没有直接杀了荀攸还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荀攸何以做到“言语饮食自若”,各人见仁见智吧。


说起荀攸刺董,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莫名的)想法:这段故事好像汪精卫刺杀载沣啊……【我就随便想想,没别的意思 _(:зゝ∠)_


我有位伯祖父在民国时加入KMT,从事过几年谍报工作。读完他写的回忆录,再看市面上的“间谍”传奇,总会生出诸多复杂的感慨。过了18岁,就很难再有“落子江山一枰棋”式的浪漫幻想,不会对“几个大人物决定/改变时代”的叙事产生兴趣;相反,我更钟情于体察每个个体——君侯将相也罢,平民男女也罢——在乱世中流离辗转的悲欢。


当然,“试图于时代洪流下力挽狂澜”的角色至今仍是我的苏点,正因为我清楚一己之力改变时代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类人物身上往往映射出深刻的悲剧美。相反,如果把人写成古代传说里对弈即可改变凡间朝代气运的神仙,美感也随之消失了。


关于荀彧那段著名的神预言,我向来理解为荀彧意在指出袁绍阵营内部河北本土士族与侨寓士人之间的矛盾,而非只针对田、许、审、逢四人下判词。大方向上清醒的“审时度势”比捕捉细节矛盾更难能可贵。在我看来荀彧能有这样的预断足以证明其在当时冠绝群伦的眼力,不负灵鉴洞照之誉,并不需要再为他加上曹营Smiley的光环。(何况孔融对曹操及颍川士人集团多有微词,荀彧如果真的设局“用间”,在官渡决战爆发两年之前对着孔融一个具有嘴炮属性的“外人”将计划和盘托出,岂不有过分托大之嫌?)


荀彧/郭嘉/荀谌间谍论等观点我都看过,若作“历史探讨”,其中有颇多可以商榷之处;若只是开开同人脑洞,则无伤大雅。我对间谍论不感冒,但并不反对其他粉丝从中获得YY的乐趣。以上。


惊蛰无雨:



从小看易中天的时候就很喜欢郭嘉,觉得有个性,有故事性。至于荀彧,总觉得朦朦胧胧看不清楚,只知道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人品好,人缘好,觉得和历史上那些圣人夫子没什么两样,一点意思也没有。最近为什么突然想起写曹荀了呢,其实是因为几个月前我写的那个《荀文若你到底把我家军粮放在哪里了》,里面有提到曹操求粮时荀彧的回信,只截取了部分,现在把全文贴一下: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当时我查资料看到这句话,隐隐觉得有些诡异。以至于这句话这几个月在我脑海中一直徘徊不去。填词是很好笑,但我觉得曹操当时也是真的很慌张了。许攸来找他时,他说只有一个月的粮草,“且为之奈何?”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这边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荀彧又不让他撤军,理由还如此扯淡。“必将有变”,有什么变?“用奇之时”,用什么奇?荀彧神神秘秘地又不说,反正你先在前线守着吧,党和国家会想办法的。曹操看到回信的时候心里估计真的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没饭吃怎么守?用爱守城?


后来果然生变了,袁绍手下的许攸叛变,来投奔曹操。很神奇的是,这个事荀彧之前就预言过。


“……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


而许攸的叛变和荀彧的预言完全一样,许攸家人犯法,审配将许攸家人抓了起来,许攸和审配闹了矛盾,便一气之下投奔了曹操。


这要说是巧合,那也未必太巧了。看过琅琊榜的,估计还记得一个何文新案。看起来像是何文新一怒杀人,实际上是梅长苏在背后设了一个局,让他凑巧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有了杀人的欲望。


如果许攸家人的案子也是被荀彧设计的呢?那就可以说得通了,他一开始就已经计划好要如何打这场仗,他知道靠曹操的实力正面刚肯定赢不了,所以要“用奇”。而这个奇谋,他在没开战之前就想好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荀彧就太可怕,他确实有自己的心腹、死士、眼线,而且这些人无孔不入,甚至能进入到敌人的身边。我甚至觉得,那个隐藏在许攸身边的眼线,在许攸和审配相持不下之时,做了很多可以投靠曹操的暗示,才让许攸做出这样的决定。


荀彧还有一个特别可怕的地方,就是他迁家离开颍川。“彧独将宗族至冀州。”此时荀彧不过二十来岁,在那个尊老尊长的年代,他是他父亲最小的儿子,却可以决定家族大事。他甚至还劝颍川的其他家族一起走,说明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在整个颍川都有很高声望了。我都可以想象他那些白发苍苍的叔伯们坐在他面前听他讲话的样子……荀彧到了袁绍那里,袁绍待他以上宾之礼,基本上就是接见领导人的架势,所以很有可能,荀彧以幼子的身份,就已经成为了荀家族长一类的人物。


因为郭嘉预言的孙策之死,很多故事里写郭嘉有一个专门的情报机构,其实我觉得,这个情报机构的真正领导人应该是荀彧。郭嘉大概类似于一个区域经理的身份。既然颍川迁去冀州的只有荀彧一家,那么郭嘉很可能也是荀家的人,一起来到了袁绍麾下。而他们又几乎在相同的时间离开了袁绍,荀彧去了曹操那里,郭嘉却去向不明。


郭嘉说过“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很多人觉得他可能一生没有到过南方。其实他很有可能是去过南方,所以知道那里恶劣的气候。他力劝曹操攻克荆州,而且知道刘表“坐谈客耳”,说明他对荆州的情况是有一定了解的。郭嘉在离开袁绍到投奔曹操这段时间的经历是一片空白,但荀攸这段时间却是在荆州的。董卓死后,荀攸就自请当蜀郡太守,因为路途艰难,滞留在荆州。他和郭嘉是同一时间投奔的曹操,而且在之后与吕布的战争中,他们两个也是成对地出现,所以有可能,在投奔曹操前,郭嘉和荀攸在一起,甚至有可能,他就是主管江东这一片区域的情报网络。如果这样的话,曹操在攻打江东失败时会哭郭嘉,是不是也显得有些可以理解了?


说到荀攸,这也是一个挺可怕的人。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和一帮人合谋刺杀董卓,结果被董卓发现,把他们关了起来。他的队友吓得自杀了,他自己却安心吃睡。倒不是佩服他心大,可怕的是董卓为什么没有直接杀了他?伍孚刺杀董卓失败可是就地处决了,荀攸怎么可以只是被关起来?而且还给吃的喝的,一直关到董卓死,他都没死,这也太奇怪了。


也许他知道,董卓不敢杀他,或者董卓不能杀他。因为董卓自己也快要死了。


荀攸和钟繇是一对好基友,然而荀攸去荆州的时候钟繇选择了留在皇帝身边。以至于钟繇同学跟着皇帝流离失所吃了很多苦……不过最后曹操接皇帝的时候,钟繇发挥了很大作用。袁绍身边有荀谌,皇帝身边有钟繇,曹操身边有郭嘉,荀彧简直像布棋子一样在安插自己的人。他们的活动可能连曹操都不知道,所以曹操在看到许攸叛变之前,还以为自己要饿死在官渡(凛冽的风……冰冷的雨……)。


从十胜十败论来看,郭嘉是个听荀彧话的好孩子。荀彧这样的身份,自己去和反战的人撕逼就太掉价了,让郭嘉出面就非常合适。但是官渡之战之后,郭嘉却做了件很不听话的事——征乌桓。我也认为这一仗打得太消耗,虽然最后成功了,但是应该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且当时那么多人反对,荀攸没和郭嘉一起去,说明荀彧是反对的。谁也不知道当时郭嘉和曹操是怎么想的,只知道最后郭嘉死在那边,而曹操回来之后,就开始操办着南征。


荆州是一定要的,但是江东呢?贾诩是表示了明确的反对,荀彧荀攸没有说什么。曾经看过一篇论文质疑赤壁,说如此大败,又是时疫又是大火,却没听见曹操这边有什么重要人物病死烧死。所以曹操说是自己烧船而走,是有可能的。赤壁之后荀彧荀攸几乎再没什么表现,而曹操开始发布《求贤令》——这可又奇怪了,你以前不都是让荀彧给你推荐人的吗?


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在辽东那个偏冷遥远的地方,郭嘉把颍川的一切向曹操摊牌了。曹操在此之后开始瓦解荀彧的势力,培养自己的心腹。荀彧的死是以忧薨,大部分人认为他忧的是汉室衰颓,但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荀彧不是那种忠君耿直之人。他之前好像是说过对汉室有匡扶之心,但这种话我估计曹操孙权袁绍甚至董卓都说过。至于迎天子,这个建议董昭也给过——董昭可是百分百24K纯金的曹操走狗。


对于曹操称魏公加九锡这件事,荀彧和荀攸的态度截然相反。历史上可以知道的是只有荀彧是明确地表示了反对。一直以来双荀可谓是曹营双璧,但终于,这次连荀攸都倒向了曹操。荀彧的势力可能已经被完全瓦解。这个魅力和能力都强大到可怕的男人,二十多岁就能号令整个颍川的人,终于被曹操架空了。他独自前往寿春,曾经的壮志雄心都化作泡影。于是他烧去所有书稿,让他的自豪与骄傲都化作灰飞烟灭,安然赴死。


想到这里,我才觉得荀彧这个人物清晰起来:清冷的眉眼,让外人嘲笑“借面吊丧”的素淡的表情,所有的鬼谋和杀机都隐藏在波澜不惊的表面下,不漏锋芒,不做任何显山露水的事。司马懿评价他说“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他祖父曾任颍川太守,想必也对颍川的难以治理有些体会。何颙说荀彧是“王佐之才”,事实上,他能力远不止于此。也许在他的计划中,他才是那个统一九州终结乱世的人,也只有他这样的声望、这样的能力,可以做到。




好了以上都是我的脑洞,大家千万一个字都别信啊!



           



     

评论

热度(92)